青曲镇:“郧”之门户
我是郧阳我自豪。
从“郧关”到“郧乡”、到“郧县”、到“郧阳府”、再到“郧县”和“郧阳地区”、后回头又到“郧县”、一直到今天的“郧阳区”,等等。时空跨越千百年,现在这个叫“郧阳区”的、被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,始终都没有离开一个“郧”字。“郧”来头不小,可是你了解多少关于“郧”的前世今生?
“郧”不是生僻字,但真的很多人不认识,尤其是外地朋友。正如郧阳太师公冷遇春先生所言:郧阳人虽然认识,却未必知道它的来源。
“郧”,它只用于地名和姓氏,今河北省有郧姓人,湖北省有郧县,安陆在古代为郧国。郧国的命名与庸国相似。庸国是因有庸水(今名渚河)贯穿其境而得名,郧国则是因有郧(亦作“涢”)水贯穿其境而得名。《辞源》列“郧县”,释“在湖北省,本古郧子国”,《中国地名由来词典》(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书)本其说,于是导致世人以为今之郧县即古之郧国,实则是一个误解。
这个讹误,也可能是《辞源》的编者依据《古今图书集成,职方典.郧阳府部》的“封建考”造成的。考文是这样的:“(鲁)桓公十一年(前701),楚屈瑕(楚国大臣名)将盟贰、轸,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、绞、州、蓼伐楚师,莫敖患之,斗廉曰:“郧人军其,必不诫…”,遂“败郧师于蒲骚”。后“楚灭郧子,封斗辛(楚臣名)于郧”。这一段考文出自《春秋左传.桓公十一年》,史实千真万确,不过载人《郧阳府部》就成了“张冠李戴”。原来这一段史实,发生在今安陆的古代,而不是发生在今郧县的古代。查该典《安陆府部》和《德安府部》也都引用了上述的史文,这是因为安陆(今湖北钟祥)和德安府(今湖北安陆)在古代都跨郧国之地,都说得过去,可不以为怪,唯独引人《郧阳府部》,那可真是把猪身上的肉朝羊身上贴,而《辞源》、《词典》的编者,可能是随手拈来,自然是以讹传讹了。
那么郧阳和郧县的“郧”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?原来今之郧县是古麇国之地,与郧国相距近千里。当时强大的楚国行兼并之策,郧国经蒲骚一战失败,不久便被楚国所灭。在那个时代,大国灭了小国以后,向来有一个惯例,就是将它的子民强迫迁到别的地方,而当时的麇国是楚国的附庸,便将郧国一部分子民迁到麇国。在当时,凡集体迁徙的人民还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思想,就是都不愿忘掉固有的国土,所以不是把固有的国名命其新居的地名,便是以固有的国名为姓,故郧子国子民集体迁到麇国以后,便命其新居之地为“郧关”。
后来秦朝统一了中国,实行郡县制,把古麇国之地改称长利,西汉继承秦制,故《汉书地理志》在:“长利”下注有"郧关”。三国时期,魏、蜀先后占有汉中,原来的长利属汉中郡,都因有郧关,设郧乡侯?,到晋太康五年(284),便据此建郧乡县,直到元朝统治了中国,才改郧乡县为郧县,又到明成化十二年(1476),明朝皇帝批准了原杰的奏章,在郧县开设郧阳府,设郧阳抚治,这才有了“郧阳”的称呼。这一系列史实,都是由于古麇国纳入了郧国子民,有了郧关,不断变革流传的。而郧县和郧阳的“郧”字便有此一段历史渊源,至于郧县是不是古郧国之地,也就不必繁述了。
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。郧籍作家梅洁老师在她的长篇报告文学《山苍苍、水茫茫》一文中这样说:“某一个时刻……苦难的殒落开始了,”“于是人们就把这块地方叫做‘陨阳’,”“又在某一个时刻,当地的人们就把陨’字换了偏旁,写成‘郧’字,于是我的故乡“郧阳’就从远古中走来。”而今在郧县的文化广场放置了一个大陨石,似乎是用来证明“梅说”的。其实梅洁老师写的是文学作品,文学是允许借助想象虚拟的,所以从文学角度讲,梅老师借景抒情,托物言志,情真意切,当然没有不妥,但读者如果是硬要把它作为信史看待,那就不对了。
我们十堰籍著名作家梅洁老师从“陨”到“郧”,演绎的是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。
作为读者,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文学与历史的本质区别、正确掌握自己的历史,这才是一个郧阳人爱郧阳的自豪!
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,“郧”之地域,在历史上,差不多一直都囊括今天大十堰的大部分地区。
知道了“郧”的前世今生,你也许会想:今天的十堰当初为什么不叫“郧阳”呢?(请加关注后阅读:https://c.quk.cc/3/z12/qb15kulau5l - 今日头条)(参考资料:冷遇春先生《关于郧地和”郧“字考辩》、人民出版社《古代方国》、社科院《中国域志》等)
注:郧阳还叫过“郧阳县”你知道吗?
下期提示:《郧阳县的春秋故事》
请加关注@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谢谢!


还没有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