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涧西,记忆中的牡丹广场

洛阳涧西,记忆中的牡丹广场

洛阳地脉花最宜,牡丹尤为天下奇。洛阳地脉滋养了牡丹, 牡丹也扮靓了洛阳。

源于此,这座城,便被无处不在的牡丹元素所点缀。牡丹广场就是一朵奇葩。

诗一般的西苑路,穿越天津路后,分为南北两条平行的路,向东延伸,分别平交太原路,与南昌路、延安路相接。中间宽阔的场地便是牡丹广场。牡丹广场呈平整规范的长方型,面积之大,形态之美,可用叹为观止来标注了。

它集观赏,运动,休闲,娱乐于一体,功能广泛,接纳能力很强。且环境清新明快,被形态各异的花坛奇树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域,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。

现今的牡丹广场始建于1996年。在这之前漫长的40年里,它不叫广场。或许叫街心花园,苗圃,或许最早时就没有名子。但经历了60年的风雨抚慰和时代变迁,才有了今日的风情万种。

一个旭日初升的早晨,迎着柔美的朝霞,我漫步在铺出花纹的彩砖地面或嵌着圆圆石子的路径上,走过现代花坛观赏区,牡丹观赏区,滿目绿意盎然。当我走到牡丹广场东北角,仰望高大伟岸的友谊宾馆现代气息浓郁的大楼

时,我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。一座红砖红瓦,三层拐角,苏式风格的楼房清晰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。太熟悉啦,50年代特为苏联专家所建。俗称专家楼。当年,专家楼诺大的院子里有游泳池,有小桥流水,亭台楼阁,曲径通幽。老外们可尽情休闲,外人不能入内。当然,他们也不可以超越马路对面的街心花园(现今牡丹广场)。

很少有人知道,当年在街心花园东南角路边,立有一块标识牌,上边有中英文提示:外国人未经允许不可逾越。很显然,街心花园以南进入郊区了。你看,从专家楼门前,向东南方向望去,两排串天杨遮掩一条不宽的柏油路向南延伸过去。那会儿,这条路不叫南昌路,是经辛店通往宜阳的,是一条省道。路东,是七里河村的大片庄稼地。路西,是浅井头的田地。极目处,可以看到路边独傲的青楼六冶公司家属楼),与这座红楼遥相呼应。

为尽可能还原当年"牡丹广场”的风貌,我特意搞了个小范围的资料收集。有一位韩先生对我说:我六三年开始在二中上高中,那时的二中大门朝北。在教学楼的中间一条沙石路直达街心花园南边路边。路的两边是田地,菜地。那时有色设计院还没开始建设。我们还参加过街心花园改建劳动。从青楼往北一片田地有一条近两米高的浇地灌渠,其它啥也没有。这大概是六四年以前的牡丹广场东南角区域的情况了。

很高兴,旅居美国的谢女士也在大洋彼岸讲述了她的印象:文革时期我家住在临街靠近江西路的一楼,隔着西苑路就是街心公园,从窗户就可以看到公园,那里绿树成荫,有高大的象伞一样合欢树,修剪的象小墙一样的冬青树,还有许多叫不上名的树木花草。靠近天津路那边有一座小土山,公园里有弯弯的小路。那时是我们小时常常的去处,每到夏天和小伙伴们在那里捉蜻蜓蝴蝶,看蚂蚁搬家的浩荡,大雷雨过后看到地上的腐木会长出一朵朵黑色的木耳⋯⋯

对牡丹广场的往昔回忆,溢满浓浓的深情。七十年代,绿地四周己建满了三至四层的楼房。街心花园规模尚小,只是友谊宾馆对面一部分。中段,路北是涧西区委的青砖小楼。路南是大片苗甫。碗口粗的树木密集,茂盛。靠西部有一座土山,1972年春,我曾在广场南的毛巾被单厂上过几天班,到那座土山上玩过。白天少有人去,鸟儿很多。晚上更是寂静,甚至有些阴森。己送走了除四害的荒唐岁月,麻雀获得了自由。白天叽叽碴碴,晚上群栖在一些阔叶树上。偶而会有胆大者钻到林子里用手电简照着逮麻雀。

进入八十年代后,这里渐渐形成了形态较为完美的街心花园。散步休闲的人多了起来。(当然,这时还不叫牡丹广场)。还有一些英语爱好者,为方便与外国人交流,聚集在东北角。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外语角。另有一些头脑活泛者,看到了商机。学了几句英文,去购卖一些字画在街心花园里向老外兜售。我就认识这样一个主儿,据他吹嘘,老外好哄,给钱大方,收益颇丰。

最大的变化是1996年,春风送暖,百花盛开的四月,牡丹广场正式建成投入使用,给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功能齐备,赏心悦目的休闲,娱乐,运功,观景的首善之地。广场内,花坛遍布,广植牡丹。每年四月春花盛开,这里就是一处招蜂引蝶的免费牡丹观赏区。

那时,友谊宾馆的苏式主楼及辅楼都还存在。也从专门接待外宾变为了接待国内客源为主。外地的客人们傍晚到广场散步,也会对壮观,恢宏,亮丽,大气的牡丹广场啧啧称奇。特别每年牡丹开放时节,在观花的市民中,亦会有不少入住友谊宾馆的客人,省去了公园的门票,在此也能目暏牡丹芳容,大饱眼褔。

什么叫做今非昔比?牡丹广场是最现实的写照。今天,围绕广场的西苑路,天津路,太原路周边,高层建筑密布。但占地近十二万平方米,省内最大的城市绿地广场,仍视野开阔,端庄宽广。丝毫没有被高层建筑挤圧而逼仄的感觉。若是牡丹开放时节,站在牡丹广场中间往东望去,花坛里一人多高的牡丹植株繁茂的青技绿叶间,硕大的洛阳红团团簇簇,似望不尽的跳跃的火。夺目的丹凤白层层叠叠,延伸成了一片圣洁的哈迖。站在这里留个影,背景上兀然耸立的,百米高度,整个立面被兰色玻璃幕墙復盖的地标建筑上,红色的“牡丹城”三个大字,与广场上的牡丹花相映成了今日牡丹广场的辉煌。

入夜,周边高层建筑上的霓红灯,把广场映衬的流光溢彩。此时,广场上唱歌,跳舞的人,仿佛幻化成了桃花源中人,悠闲,舒心,自豪,唯美。

牡丹广场,涧西的一朵奇葩。洛阳城市广场的一个精典之作。几年后,当地铁一号线建成运行,当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这里乘坐地铁出行。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定是全新的姿态。但它依然是城市地标,依然是一朵艳丽的牡丹,妆扮着这片美丽的地域,服务着这座生机盎然的城市。

心若在,梦就在,只不过是从头再来。让我们把这句情意深厚,自信满满的歌词寄托给明天的牡丹广场吧!期盼你-----凤凰涅槃。

追记: 这篇小文配图制作的美篇,发在朋友圈里,竟迅猛的扩散,迄今为止访问量已达六万多人次。访问者遍布全国各省市,自治区,港澳台,以及海外。这说明,大家对洛阳地铁建设的关注,对牡丹广场的热爱。我只不过是无意间触动了大家心中的那根情感的弦,引发了共鸣。

经过将近三年的建设,地铁1号线洞通轨通,很快就要试运行了,牡丹广场这个规模宏伟的换乘站即将展露芳容。今天,重温这篇文章,昨日的期待正凤凰涅槃,明天的伟岸正大踏步走来!

.作者冯平 网名大平